來源:中國教師研修網 作者:何英艷 2017-11-01 17:13:26
孩子雖然小,但她懂事,有很多事情都知道是對還是錯。有時我沒有把她當孩子看,常常拉著她的手在花園散步時,談談自己的心事、家事、工作事,把自己的切身感受說給她聽,無論開心還是不開心,甚至流淚的事情,我也會跟她說,孩子成了我的知音。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感恩。
關于讓孩子學會做人,我前一陣子到順德參觀學習,有一所叫翁佑學校,墻壁上掛著關于“道德底線”的四句話,我把它抄了回來,送給了我的女兒:雖然不能為學校增光,但絕對不為學校抹黑;即使成不了棟梁之材,但絕不能危害社會;就算當不了優秀學生,也應該做合格公民;盡管做不了好人好事,也絕不能去干壞事。
(二)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有個教育家曾經這樣說,好習慣對孩子來說是命運的主宰,是成功的軌道,是終身的財富。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的習慣培養上下功夫。下面我主要從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與大家交流一下:
1、孩子生活習慣的培養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這樣一句話:“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有這么一個故事,說得是一家外企公司招聘高級管理人才,有很多應聘者去參加答辯考試,一個個考下來,雖然對答如流,但都沒有被錄取。輪到最后一個人了,他走進房門時,發現干凈的地毯上有一個紙團,有衛生習慣的他很自然的撿起紙團放到紙簍里。這時,考官說:“請你看看撿起的紙團。”這位應聘者打開紙團,只見上面寫著:“熱情歡迎你到我們公司來任職。”后來這位應聘者成為一家大公司的總裁。這么一個小小的習慣,竟給自己帶來了這么大的福音。在讓人無限感慨之際,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良好的習慣,簡直就是無限的財富!
生活是人生第一課,也是最基本的課程,生活習慣的好壞,不僅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孩子綜合素質的體現。它包括道德、作息、飲食、衛生等習慣。我們要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適當地為孩子定些規矩,如:六歲前,可以要求孩子玩具玩完后必須放回原處,到朋友家玩不能把別人的東西拿回家,看電視、玩游戲時間不能過長;一、二年級,我們可以教育孩子,學習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如“您好”、“請”、“謝謝”、“對不起”、“請原諒”等等;三、四年級可以讓孩子逐漸養成自己收拾和整理房間的習慣;五、六年級可以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煮飯、晾衣服等等。
其實,除了與孩子一起定規矩之外,我們作為家長,也應該從自身做起,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先能做到。這就需要我們改變自己。我們作為成年人,都知道外面的世界誘惑很多,我們沒有一個人不喜歡去玩。就拿我來說吧,我性格比較外向,喜歡玩、喜歡打麻將、看電視、逛街買東西……太多了,但是自從結婚有了孩子后,我跟孩子的爸爸都有個共同的目標,要好好地教育好孩子,要給孩子一個榜樣,要讓孩子有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我變了。我把所有能夠影響孩子成長的壞習慣全扔了。因為我知道天天去打麻將,天天不在家,孩子會怎么想,你叫他不要看電視,要多看書,不要到處亂跑,你覺得他會聽嗎?可能你在的時候,他會裝模作樣地給你看,等你一轉身,電視機、游戲機一起開攻。反正各有各的精彩。我不是要求每個家長都不去玩,不去打麻將,我們要有個度,不能太過分。
2、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
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孩子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績有很大的影響,與孩子能否成材有著直接相關。
我的女兒今年十三歲,是一位七年級學生。她很出色,每一次在別人面前都很驕傲夸獎她:我總不用擔心孩子的學習,她獨立能力強,學習自覺主動,目標明確,學習成績優秀,有一定的責任心和愛心,能體諒、尊重長輩……總有說不完她的優點。孩子十三年成長過程中的確凝聚著我們做父母的一番心血,當然也有不少困惑。
現今社會獨生子女多了,家庭條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請保母看管,對孩子“錯愛”、“寵愛”,本該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而由父母、爺爺奶奶代辦,一邊做作業一邊看電視,甚至撒謊說作業做完了。所有這些現象,對于作為一個老師的我是非常了解,而且是件擔心的事兒。為了不讓這些現象落在我女兒身上,在女兒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我想盡辦法,終于成功了。女兒在我所在小學就讀,我沒有因為我是位老師,就不與孩子的老師溝通。每一天,我都會問問老師孩子在校的表現,是否認真聽講,做到心中有數。放學了,我會豪不吝惜夸獎她:聽老師說,你上課好認真,而且能大膽舉手發言呢!說完我都會蹲下身來擁抱著她,輕輕地拍打著她的屁股。我感受得到孩子當時是享受著媽媽對她的那一份愛,她是多么的開心,那一瞬間,我們之間沒隔膜。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