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中考 > 知識點庫 > 初中歷史知識點 > 中國古代史
第三單元明清帝國的繁盛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21.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建立明朝。 22.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其子皇太極即位后,改國號為清,改族名為滿洲。 23.▲明清時期的專制統治延續
2018-03-23
初一歷史知識點歸納: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風氣盛行。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
2018-03-21
初一歷史知識點歸納: 和同為一家 唐朝時,唐太宗和武則天在今新疆地區先后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一、西南──吐蕃(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
2018-03-21
初一歷史知識點歸納:西南──蒼山洱海間的南詔 1、六詔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2、南詔首領皮羅閣統一六詔,唐玄宗封他為云南王。 民族活動地區與唐朝的關系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西南和同為一家:松贊
2018-03-21
初一歷史知識點歸納:對外友好往來 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人稱中國人為 唐人 。 一、唐與日本的關系──遣唐使和鑒真東渡 1、
2018-03-21
初一歷史知識點歸納:唐與新羅的關系 1、方式:①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②新羅商人來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 2、表現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選官吏、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
2018-03-21
初一歷史知識點歸納:唐與天竺的關系──玄奘西游 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貞觀初年,他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回國后,專心翻譯佛經,還寫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是研究中亞
2018-03-21
初一歷史知識點歸納:輝煌的隋唐文化 一、科學技術 1、建筑: 特點:規模宏大,氣魄雄偉,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 代表:①隋朝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七百多年
2018-03-21
初一歷史知識點歸納:文學:詩歌 1、唐朝是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流傳至今的有兩千多位詩人的近五萬首詩歌。 2、代表詩人: ①李白(盛唐)── 詩仙 (《早發白帝城》、《蜀道難》) ②杜甫(盛-衰)── 詩
2018-03-21
初一歷史知識點歸納:繪畫 1、(唐朝)閻立本:擅長人物畫,代表作為《歷代帝王圖》《步輦圖》。 2、(唐朝)吳道子: 畫圣 ,開后世寫意畫先河,代表作《天王送子圖》。 五、藝術寶庫 代表:甘肅敦煌莫高窟(大
2018-03-21
初一歷史知識點歸納:書法、繪畫和石窟藝術 類別代表人物著作成就 書法顏真卿《顏氏家廟碑》創立了新書體 顏體 ,是繼王羲之后,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 柳公權《玄秘塔碑》自成 柳體 繪畫閻立本
2018-03-21
初一歷史知識點歸納: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3.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夏朝,定都陽城。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位,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立商朝
2018-03-21
初一歷史知識點歸納: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統一和滅亡 1、隋的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奪缺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隋的統一: 時間:589年,隋朝滅陳,
2018-03-21
初一歷史知識點歸納:大運河的開通 1、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國家治理得比較好,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這就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
2018-03-21
初一歷史知識點歸納: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1.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上 2. 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3. 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鹽賢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 4. 政啟開元,治宏貞
2018-03-21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1.北京城由宮城、皇城和京城三個部分組成,以 萬歲山 作為全城的中心點。城中心的紫禁城(故宮)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國也是世界建筑的瑰寶。 2.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蜿
2018-01-13
明朝經濟的發展與 閉關鎖國 1.清朝的閉關鎖國: 原因:清朝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的政策,推行 重本抑末 政策,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當時西方的殖民統治者正向東方擴張勢力,清
2018-01-13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1.順治帝接見西藏的佛教首領達賴五世賜予 達賴喇嘛 封號、康熙帝賜予另一個位西藏佛教首領為 班禪額爾德尼 的封號。 2.1727年,清朝開始設置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
2018-01-13
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 1.明朝后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占了我國寶島臺灣,1661年鄭成功率兵進入臺灣,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臺灣設置府
2018-01-13
君主集權的強化 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自立為汗,國號為金,史稱后金。遷都沈陽,后改稱盛京。 2.皇太極繼承汗位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 金
2018-01-13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1.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 1433年派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他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
2018-01-13
明朝君權的加強 1.1368年初,朱元璋以應天為都城,改稱南京稱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朝的特務機構: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朱棣設立東廠負責對臣民的監查、偵查,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高
2018-01-13
燦爛的宋元文化(一)(二) 1.北宋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它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15世紀歐洲才出現活字印刷,比我國晚約四百年。 2.指南針是我國人民的偉大發明,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制成 司南 這是世界上
2018-01-13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1.1206年,蒙古貴族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他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從此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2.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軍占領臨安,南宋
2018-01-13
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 1.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婦女纏足。 2.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為多;南宋多吃魚肉。宋代時,北方以面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 3.宋代缺馬,人
2018-01-13
經濟重心的南移 1.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 2.從越南引進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南宋時很快在江南地區推廣。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棉花的
2018-01-13
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 1.契丹的興起: (1)時間:10世紀初 (2)人物:契丹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 (3)都城:在上京。阿保機就是遼太祖。 2.西夏的建立: (1)時間:11世紀前期 (
2018-01-13
輝煌的隋唐文化 1.建筑: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700多年后,歐洲才建成類似的橋。 2.印刷:唐朝印制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
2018-01-13
對外友好往來 1. 唐人 由來: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以及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 唐人 。 2.與日本的交往 (1)日本人東來:隋朝時已經有日本
2018-01-13
和同為一家 1.唐太宗實行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少數民族人尊稱他的為 天可汗 。 2.唐朝加強西域地區管轄:唐太宗設安西都護府,武則天設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地區。 3.唐與吐蕃關系: (1)7世紀前期,吐
2018-01-13
科舉制的創立 1.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鹽官員,始于隋文帝時。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鹽人才。 2.唐朝科舉制度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重要。 3.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三位重要
2018-01-13
開元盛世 1.唐朝的社會經濟: (1)茶樹種植:茶葉生產在江南占有重要地位,飲茶之風在全國盛行。 (2)農業生產工具改進:曲轅犁和灌溉工具筒車 (3)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唐
2018-01-13
貞觀之治 1.隋朝滅亡: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2.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進入長安建立唐朝。 3.武則天及其統治:我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則天,她晚年稱帝,改國號
2018-01-13
繁盛一時的隋朝 1.大運河的開通: (1)時間與人物: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2)運河三點: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2018-01-13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1.南朝的祖沖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利用并發展前人創造的 割圓術 ,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確定為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一千年
2018-01-13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紀后期,我國東北地區鮮卑族的一支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當時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生產、生活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已經成為趨勢。
2018-01-13
京ICP備09042963號-13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7853號
中考網版權所有Copyright©2005-2019 m.phoneweb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