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5-03-19 23:16:44
第20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1、農學——賈思勰和《齊民要術》: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是中國北方地區旱地農業技術成熟時期。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他通過收集整理百余種古書,汲取前人生產經驗,注重繼承與創新,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強調“因地制宜,不誤農時”。在農業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被稱為“惠民之政,訓農裕國之術”。
2、農歷(二十四節氣):古代歷法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農業種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二十四節氣,是歷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古代勞動人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氣象、天象等變化規律來?指導農業生產,?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數學——科學家祖沖之:三國時劉徽最早提出圓周率計算方法,南朝祖沖之運用他的方法,把圓周率(祖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千年。代表作數學名著《綴術》;創制當時最先進《大明歷》。
4、書法:
(1)曹魏的書法名家有鐘繇(《宣示表》)、胡昭。
(2)將書法藝術提高到新高度的是東晉的王羲之,人稱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被譽為“書圣”,代表作《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3)《蘭亭序》書法藝術特點:極具豐富性、章法美、氣韻自然,神采飛揚、左顧右盼,上呼下應、疏密聚散,大小錯落。
(4)書法藝術的發展歷程:由甲骨文到小篆,楷書到行書、草書,體現了漢字的發展由繁到簡和中國文字一脈相承。
5、繪畫:東晉的顧愷之是當時最著名的畫家,流傳下來的作品有摹本《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6、雕塑: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多宣傳佛教,開鑿了許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范縝撰寫《神滅論》,反對佛教。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