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4-05-18 00:21:44
山東行
張養浩有詩云:“風云一舉到天關,快意平生有此觀。”假期,我、我的母親、我的弟弟,赴山東來一場平生快意之行。
第一站:泉城濟南
老舍筆下的濟南,頗有詩意,雖融入了他諸多想象,但與真實的濟南卻也相差無幾,最關鍵的是其泉多可達千,又有七十二泉最為著名。
排列七十二名泉之首的,當屬“趵突泉”。走進趵突泉公園,映入眼簾的,是一池的清水,無風,卻碧波蕩漾,皺起點點波紋。而源頭來自那中間三眼泉口,清澈泉水從池底噴涌而上,在雪白的浪花中若隱若現。其后是一座觀泉亭,古香古色,康熙皇帝南下時也在此觀泉,有感而題“激湍”。池右池左還有兩塊石碑,分別為胡纘宗題的“趵突泉”,王鐘霖的“第一泉”。
望著清澈泉水和那墨寶,聽著嘩嘩浪花聲,真是別有一番意境。這泉,從古至今,竟一刻也未停歇,噴涌不息,嘩嘩水聲該伴了多少歲月!也真想嘗嘗這蘊藏許久的大自然的甘甜。
趵突泉固然美麗、意境悠遠,但還有一泉與之并列,它就是百脈泉。顧名思義,此泉必有許多的泉眼。百脈泉很大,四個水池還不止,我挑了最中間一池觀看。你還真別說,這泉竟十分有趣,趴在石欄上,池水清澈見底。細細看去,池底有許許多多小洞,不,它就是泉眼。因為從這些小洞,不時冒出一串又一串小氣泡,小巧可愛、晶瑩剔透,形似珍珠,隨著水波搖擺直上,飄到水面,猛地綻放開,蕩起波紋。這泉涌得雖慢,水柱也少,但畢竟為“百脈”,密密麻麻,聚少成多,比那些名泉,別有好幾番風趣。更關鍵的是,池中還養著形形色色鯉魚,它們個別好奇的,喜歡用那圓嘴去接那氣泡,可卻不太靈活,氣泡打到它的全身,憨態可掬,令人忍俊不禁。
百脈泉是聚沙成塔,而墨泉是靠一個眼來流通整個的泉水。還未到源之地,便已聽得水之聲。墨泉圍欄很小,正方石欄題著舒同所寫“墨泉”金字。迫不及待往里看去,只見一眼極為大的泉眼,泉水絲滑噴涌,表面異常光滑,好似一顆大墨珠在滾動。對!這泉就是因黑如墨,才得名。因為水柱大,且流速快,墨珠旁便翻涌著浪花,白如雪與這里如墨的水柱形成了一種強烈對比。凝視墨泉,我也好似看到了深淵,看透了這泉埋藏著的心聲,其中寧靜與其外浪花截然不同。我站那許久,好好的聆聽著、感受著,沉迷其中。
如果說墨泉是用形態來迷住我的話,那“漱玉泉”便是從名字就迷住我了。是什么泉水能夠讓人在此洗漱,梳妝打扮?能夠如玉般透徹晶瑩?我懷抱期待看去,果不其然,水平如鏡,清澈而明亮。一側,泉水緩緩流出,如同上等絲綢一般平順,時而穿石過隙,分出條條裂紋;時而出流直下,飛起點點白沫。淙淙流水明如鏡,汩汩涌來似玉波。怪不得李清照愛在此梳妝打扮、吟詩誦詞。
第二站:東岳泰山
五岳之中,東岳泰山不是最高,不是最奇,也不是最險,也不是最秀,它為何為五岳獨尊呢?遠觀泰山群山,綿延起伏,只覺有一股寬宏渾厚之感,穩不可撼,一山更比一山寬,十分雄偉、但光憑雄偉也不可能享“第一山”之美譽吧?我只能帶著疑問開始了登山。
泰山平地而起,周圍更無他物與之比及。海拔一千五百四十五米,只有一條有著七千多級臺階的路通往天庭。一開始我一步兩臺階,在興奮和激動的驅駛下,爬了將近1/3路程,才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會兒。路不是很寬卻都是人,有的人埋著頭向上爬著,看盡了世間繁華,只想遠離紅塵,享受仙境清閑;有的人笑著往下走,人還是人,終究想回歸熱鬧繁華。到底誰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呢?我看只有那閱盡滄桑,承托過無數人的石階知道。
這時,兩旁風景才格外動人。青松翠柏,荊棘牽漫,那松干勁如蒼龍,蔥綠遮陽。峰巖重疊、澗壑灣環,奇石林立,更有微風拂過,真好似進入了萬仙所在的仙境。
一邊登山,一邊看景,母親在旁,也不得不走走停停,竟也不覺太累就過了中天門,再望泰山之巔,眼前此路蜿蜒崎嶇、扶搖直上,直入南天門。近觀不覺其高,遠觀才知其陡。看來,此路最難走,十八彎。雖是一步一拐,心驚膽戰地往上爬,但總有股磅礴的氣勢支撐著我,原因就是兩旁異樣的風景。已入高山,奇石眾多,不僅寬宏巨大,且成圍狀,“護送”著我們攀爬。但好看的不是石,而是刻于其上的字。你看那“大好山河”用楷書其上,端莊方正,有種和諧的美感,卻又干凈利落,筆力剛勁,強烈地贊美著大好山河;那“漸入佳境”用行書寫上,端正之余又不失飄逸瀟灑,自然輕松,筆意連接緊密,給人一種舒暢之感,其實也來于自已的舒適愉悅;再看“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用草書寫成,筆走龍蛇、一氣呵成,龍飛風舞,隨意灑脫,乍看似鬼畫符,細觀才知其蘊味,無不透露著自信……還有許許多多碑文,都來自各朝各代皇帝之手,既是對自己地位的炫耀,也是對泰山的敬畏之心。它們或大或小,或高或低,卻都讓來往游客贊嘆不已,嘖嘖稱奇。
終于,經過6個小時不懈攀爬,到達了天庭的入口——南天門。朱紅門壁,金字耀耀,孫悟空當年就是從這進入,成為了齊天大圣吧!相傳,泰山上供奉的神數不勝數,所以我不敢高聲語,恐驚山上神。歷代帝王都來此封禪,以得到上天的認可,治理天下。上此之巔,我也有些飄飄然,清風佛過,人聲喁喁,遠離了一切塵埃,當個神仙該多好啊!
一路上來,我不曾回頭,只想將那份驚喜與好奇保留于適合它最驚艷的一刻。我想找個僻靜之處,獨自享受這份意境。
真如那句詩所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側宏山排闥,巍峨雄奇,如墨般的深綠中,透出巨石塊塊,歲月所雕刻的痕跡顯得無比滄桑,鬼斧神工也掩飾不住它的威嚴。平平石壁,突兀而起,氣勢磅礴,堪比華山之險。更有細細白云,依附于山,輕如薄紗,隨風而起。“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透過朦朧波云,依稀可見山下的泰安市。一千五百多米,全城盡收眼底,好似玉皇大帝手中大將——千里眼,尋視天下。真不愧為人間仙境,中華第一山。
第三站:孔廟
山東本就為一個文化之地,不知多少名人以及思想理念于此地走出。而我心心念念的,卻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
在曲阜,圍繞孔子故居有著極大的建筑群,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齊名。我所拜訪的孔廟,更被稱為天下第一廟。如此之美譽,令我早早準備好掠奪的眼光及驚嘆的心了!
果真不同凡響,通往中心的路,有的是道道門牌坊林立,形勢各異。有的其上是珍奇異獸震坐,有的則是鐘鼓兩側,還有的金字熠熠。皆是十步一隔,建于不同時代,是跨2000多年,我越向其中走近,也越向歷史長河走近,愈發能聞到那古文化氣息。
眼前隨門牌坊之后,又是一道道大殿之門,一道不比一道差,更有鮮艷色彩裝飾,門當戶對上下,金字對聯左右。金匾高掛其上,神龍其上游走。每一道的細節都能令人駐足細觀許久,感嘆古人手藝之巧,做工之精妙。這更是古人對孔子敬崇的證明。
在領略一道道驚奇之后,兩旁景色也逐漸引人注目。看兩旁龐大的樹林,錯落有致,豎直挺立,我不由心生羨慕,能永久深根于文化渲染的土地,多少也能深通孔子之道吧。更讓我過目不忘的是那棵孔子親栽之樹,檜柏。
它居于大殿之側,蔥綠枝干直沖居大殿之上,還時不時搖頭晃腦,似低語念叨。白中透灰的樹枝微微傾斜,其上深深淺淺,或直或曲的劃痕,大大小小的樹洞,皆是歷史的見證,聽聞此樹由孔子之時,幾經勝衰,枝葉繁榮,枯落輪回,唯有深扎文化之土的根不死,留存至今。這何其似中國文化。雖歷朝變更,有盛有衰,文脈卻從未中斷,淵遠流長,至今愈發昌盛,此堪為孔子之慧眼!
穿堂過殿,無論是參天之樹還是林立碑石,無論是掛高堂之題字,還是密密石刻碑文,都能感受到千年前儒家之神妙,也都自身散發著那氣息,不濃,但遠。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