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整理 2024-02-21 11:47:25
10.再塑生命的人
導讀:《再塑生命的人》選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者海倫·凱勒,美國女作家,自幼因病成為集聾、啞、盲于一身的人,但她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克服了生活上的種種困難并且以優秀的成績考上名牌大學。
(一)文學常識
(一)文學常識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zōu) 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后世統治者尊為至圣、萬世師表,與孟子并稱“孔孟”。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認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并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加以刪修,使其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約485章,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論語》是早期語錄體(也叫格言體,如文中1-9則)散文,南宋時,朱熹把《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是儒家學派的經書。
(二)文章主題
十二章語錄闡述了求知的態度、學習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啟迪我們:學習要有端正的態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愛之心,要心胸開闊、意志堅強、理想遠大。
(三)主要內容
1.涉及的成語:
(1)不亦樂乎:不也快樂嗎?現用來表示達到了很厲害的程度。(2)溫故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也指重溫歷史經驗,更好地認識現在。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實實,不要不懂裝懂。
(4)見賢思齊:看見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
(5)三人行,必有我師: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表示要善于向別人學習。
(6)擇善而從:選擇好的向他學習,也指采納并實行正確意見。
(7)任重道遠:擔子沉重,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需要長期奮斗。
(8)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為事業奮斗到底的決心。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別人。
2.區分內容:
圖片
3、名句默寫:
①闡述學習與思考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從正面學習,也善于從反面借鑒的意思時,我們常引用《論語》中的話(也是與“取長補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們要表示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來表示;
○4闡述讀書求學問的態度是以求學為快樂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⑤闡述正確的學習態度是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的句子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⑥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為應當采取的正確態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⑦ AAPP會議在重慶召開,山城百姓喜迎各國嘉賓,《論語》中有一句話可以表達這種喜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