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人口自然變化典型地區:歐洲的德國和匈牙利(負增長)、非洲(2.4%)、韓國和古巴
386、人口數量的變化:自然增長(出生率—死亡率)、機械增長(人口遷移)
388、環境對人口數量變化的影響:生育率(主要是社會環境因素)、死亡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389、人口數量增長對環境的影響:資源和環境壓力增大、環境污染加劇(但不是主要原因)
390、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所能承載或容納的最大人口數量。
391、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資源、科技、對外開放、文化生活消費水平
392、環境人口合理容量:某地區最適宜人口的規模(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
393、我國的環境人口容量:16億(人口承載量),8-9億(合理容量)
396、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自然環境因素、社會經濟因素(主要因素)
397、人口遷移對環境的影響:遷出地(緩解人口壓力,加強與外界的聯系),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力)
400、我國人口遷移的現狀和原因:從農村到城市,從內地到沿海和工礦區。務工和經商為主。
401、城市在區域中的作用:管理中心、服務中心、經濟增長中心
402、城市的地域形態:集中式(成都)、組團式(重慶)、條帶式或放射狀(蘭州)
403、城市地域功能分區:住宅區(最基本職能)、商業區、工業區、
404、中心商務區(CBD)的特征:經濟繁忙、晝夜人口差別大、建筑物高大稠密、有明顯分區。
405、城市功能分區的結構:同心圓狀(成都)、扇狀或方塊狀(沈陽)
406、城市功能分區的成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地租高低)、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407、城市的合理規劃:有便利的交通、合理安排工業用地、設置防護帶、留有發展余地。
415、文化區的空間特點:范圍有大有小、邊界有實有虛、不一定與自然區重合
419、旅游活動的三要素:旅游者(主體)、旅游資源(客體)和旅游業(媒介)
420、現代旅游活動的特點:主體的大眾化、空間的擴大化、方式和內容的多樣化、目的的娛樂性
421、旅游活動的作用:滿足人類需求,促進經濟發展,擴大交流
422、旅游資源及其特性: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多樣性、非凡性、可創造性、長存性。
423、旅游資源的價值: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經濟價值
424、旅游景觀欣賞的基本要求:選擇觀賞位置、把握觀賞時機、抓住景觀特點。以情觀景。全面了解
425、園林常用的構景手法:主配、層次、框景、借景。
426、旅游活動中的環境問題:環境污染;破壞生物資源、背景環境、文物古跡;沖擊社會秩序。
427、旅游資源開發條件評價:游覽價值、市場距離、交通通達性、地區接待能力、容人量
428、三大自然區及其劃分依據: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青藏高寒區(氣候和地貌)
429、三大自然區的特點:地形地勢、氣候、植被土壤、水文、人類活動
430、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東北、華北、華中、華南(熱量差異)
431、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東西差異: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距海遠近)
432、青藏高寒區的垂直差異: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地勢高低)
433、三個經濟地帶的劃分:東部(沿海)、中部、西部(川滇渝黔藏、陜甘寧青新)
434、三個經濟地帶的經濟差異及其原因: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速度(自然原因、社會和經濟原因)
435、三個經濟地帶的特征、差異與發展優勢條件、存在問題、發展方向
436、我國區域發展①戰略步驟②方法(分析區域的資源優勢和主要限制性因素)
449、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①脆弱的環境②尖銳的人地矛盾
450、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①自然原因(土壤、氣候)②人為因素(毀林、輪荒、開礦)
451、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①壓縮農業用地②擴大林草③改善天然草場④開展土地復墾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