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與天體系統
01
天體——宇宙中各種物質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小行星、流星體、彗星、星云等都屬于天體。
天體系統——運動著的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所構成不同等級,構成天體系統至少要有兩個天體,如地月系、太陽系等。
【區別】天體是獨立的個體,天體系統是多個天體的集合。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與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02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三大金鎖鏈條件,液態水、適宜的溫度和適合呼吸的大氣。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是指形成三大條件的地球自身和宇宙條件,如日地距離適中、地球體積質量適中、八大行星各行其道等。
光照與熱量
03
光照——主要是指直接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光照的多少主要取決于日照時數的多少,而影響日照時數的因素主要與晝夜長短、天氣、海拔高度有關。通常太陽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時數越長,光照就越充足。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區,農作物光合作用強,單產高,比如新疆的長絨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熱量——是指某一地區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下所能獲得的熱量,它是太陽輻射和地表、大氣各種物理過程的綜合結果。一個地區的熱量主要取決于緯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一般來說,緯度低,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多,熱量高;緯度高,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少,熱量低。熱量狀況最直觀的描述就是溫度。
【區別】光照充足的地方,熱量不一定豐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熱量不足。
積溫和無霜期
04
積溫——我們知道,溫度是影響農作物生長與發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數農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氣溫穩定升到10℃以上時才能活躍生長,因此我們把日均溫達到10℃以上的持續時期視為作物的活躍生長期。把作物生長期內,每天的日平均氣溫累加起來,得到的溫度總和叫做積溫。積溫的多少決定了農作物的生長期的長短,能直接影響作物長勢和生長季節。根據≥10℃積溫的多少,我國自北向南可以分為五個溫度帶: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積溫越來越多,農作物的生長期也是越來越長。
無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間的天數。無霜期直接影響育苗移栽的時間,決定了播種的時節。在實際生產中,真正有危害的是霜凍,因此應該叫無霜凍期,即春季最后一次霜凍(終霜凍)至秋季第一次霜凍(初霜凍)之間的天數。
恒星日與太陽日
05
恒星日——指地球以恒星作為參照物,地球上的某點順地球自轉方向連續兩次對準恒星的時間間隔,是地球真正的周期,時間為23小時56分4秒。
太陽日——指地球以太陽作為參照物,地球上的某點順地球自轉方向連續兩次對準恒星的時間間隔,是晝夜交替的周期,時間為24小時。
冬至日與近日點、夏至日與遠日點
06
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黃道)為近似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于橢圓的兩焦點之一。
近日點——每年1月初,地球離太陽最近,這個位置叫近日點。
遠日點——7月初,地球距離太陽最遠,這個位置叫遠日點。
由于黃赤交角的大小和地軸的宇宙空間指向,在一定時期內可以看做是不變的,因此,一年當中太陽直射點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
冬至日——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這一天稱為冬至日。
夏至日——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這一天稱為夏至日。
【區別】冬至日時,地球并非在近日點,而是逐漸接近近日點;夏至日時,地球并非在遠日點,而是逐漸接近遠日點。
晝夜現象、晝夜更替與晝夜
07
晝夜現象——指由于地球是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對應的另一半黑暗的現象。它是由地球本身的性質造成的。
晝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轉而使地球上任何一個地點(極晝、極夜地區除外)的白晝與黑夜以一個太陽日(24小時)為周期的交替現象。
晝夜長短——是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轉引起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除赤道以外的地區晝夜長短產生周期變化的現象。
地方時、區時、時區、北京時間、國際標準時間
08
地方時——因經度不同的時刻。地球上有無數個地方時,經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時不同。
時區——1884年國際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統一標準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辦法,將全球分成24個時區,其中東西12區各半個時區。
區時——國際上規定每一時區都采用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標準時間,這種時間稱為區時。
北京時間——我國統一采用的標準時間,即東8區的區時或東經120度的地方時。
國際標準時間——即0度經線的地方時也稱格林尼治時間或中時區的區時。
正午太陽高度與太陽高度
09
太陽高度——是指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晝半球,太陽光線在地平面之上,太陽高度大于0;夜半球,太陽光線在地平面之下,太陽高度小于0;晨昏線上,太陽光線在地平線上,太陽高度等于0;一天隨著時間變化,太陽高度也
在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是指一天中正午時刻的太陽高度,它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陽高度。能直射地區,陽光直射時正午太陽高度可達最大值90°,無直射地區最大值不能達到90°。
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
10
環境污染——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境的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具體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生態破壞——是指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如生物、土壤的破壞,造成土地沙化、土地次生鹽堿化、水土流失等。
氣候和天氣
11
氣候——是指整個地球或其中某一個地區一年或一段時期的氣象狀況的多年特點。它反映平均狀況,也反映極端情況,是各種天氣現象的多年綜合。例如,昆明四季如春;華北地區,春、秋溫和,盛夏炎熱,冬季寒冷,我們就稱這里是“四季分明的溫帶氣候”。
天氣——是指某區域短時段內的大氣的冷暖、干濕、晴陰、風雨等及其變化的總稱。它是指影響人類活動瞬間氣象特點的綜合狀況,例如:我們可以說:“今天天氣很好,風和日麗,晴空萬里;昨天天氣很差,風雨交加”等等。
【區別】時間尺度看,氣候是時間尺度很長的大氣過程,天氣則是瞬時或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態。天氣瞬息多變,具有不穩定性,而氣候在一定時段具有相對穩定性。
中國四大地理分區和三大自然地理區域
12
四大地理分區——以綜合指標劃分,按經濟與自然差異,分成南方地區、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
三大自然地理區域——分別為東部季風區、青藏高寒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強調各區自然地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