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01-13 13:19:37
一、中國經濟現狀
截至目前,中國大規模實施凱恩斯主義已經13年了。從整體來看,外貿、消費和投資領域都不樂觀。從目前的經濟發動機,即投資領域來看,制造業由于前述原因,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和大規模負債,導致制造業投資增速大幅下滑;房地產經過近20年發展,已經出現結構性變化,房屋明顯過剩,投資增速大幅降低;基建方面,由于前期發展迅速以及城鎮化放緩使得投資空間縮減,也由于城投等公司負債嚴重,基建投資增速也開始降低。中國的凱恩斯主義,快要走到頭了。之前我們說過,凱恩斯主義的實質是,“通過國家印錢,以通貨膨脹為代價,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消耗過剩產能,延緩危機的爆發”。也就是說,凱恩斯主義必然會導致通貨膨脹。什么是通貨膨脹呢?西方經濟學有一個通俗的解釋,通貨膨脹就是更多的錢去追逐數量不變的商品。凱恩斯主義增發的貨幣是印出來的,而市場上商品的數量沒有變化,因此必然出現“更多的錢去追逐原有的商品”,這就會導致通貨膨脹。但是我國反映通脹的CPI指數并不高,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大量資金被房地產領域吸收了。也就是說,我國印出來的錢,沒有去追逐一般的商品,而是有相當部分去追逐房地產領域中的房屋和土地這一特殊商品。這就是CPI漲幅并不大,但房價卻暴漲的原因。那么,房地產的價格會一直維持高位嗎?做不到。城鎮化放緩,人口結構逆轉,房價虛高,房企背負高額負債,地方債務惡化,這一切都預示著房地產泡沫終將破滅。房地產泡沫會怎么破滅,我并不知道,但是能夠預判,一旦房地產泡沫破滅,中國經濟將停滯下來。而我國任何一屆政府都不允許在其任期內發生危機,所以必然將以更大規模投放資金拉動基建。此時創造貨幣的將不再是房地產信貸而是基建貸款,部分貨幣由于沒有房地產吸收蓄水(因為創造貸款的不再是房地產),將直接流入生產市場。基建周期到來后經濟必然再次停滯,大量貨幣增發導致的通貨膨脹和停滯將并存,凱恩斯主義最終將迎來自己的歸宿——滯脹。2002至今:中國經濟大循環示意圖目前,經濟面臨的外部形勢越來越嚴峻,而內部投資和消費也逐漸熄火。在這樣的局面下,所謂的內卷僅僅是經濟緩慢走向危機的另一個說法而已。這里我們再次做一個整體回顧。在第一部分,我們回顧了1996年的那一次生產過剩,分析了我國怎么靠房地產市場和WTO延緩了危機。并且發現當時的經濟形成了內外兩個循環,而這兩個循環既支撐著中國經濟,又為更大規模的危機埋下了種子。其次我們講了2008年金融危機打破了第一個經濟循環,經濟再次出現過剩的風險。在第二個部分,我們講到了我國怎么通過凱恩斯主義的方式,延緩了2008年的危機。接著,我們又分析了凱恩斯主義的內在矛盾,并且發現凱恩斯主義持續數年后,造成了更大規模的產能過剩。在這種情況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企業債務規模持續攀升。從2012年后,實體經濟持續萎靡,投資增長快速下滑,大量銀行資金流向房地產。而這一切導致了中國經濟當前的三大特點:產能過剩、負債高企、脫實就虛。我們得出結論,凱恩斯主義將會走向滯脹。也就是說,怎么走出內卷是偽命題,因為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必然走向滯脹,換言之,必然走向內卷。并且在疫情之下中國的國內循環和國外循環已經無法再進行下去一是消費者被大量風控,線下店鋪不允許營業,這就導致了以消費為主的經濟無法增長,并且無積蓄人員在這長達三年行的時間必然會債臺高筑,因為要借錢生存。
二、中國官僚的作用
為什么從動態清零變為了全面開擺?這其中答案不難看出。經濟增長停滯國家財政收入不敷出,已經沒有辦法再進行如此大規模的風控。認為大規模解封可以帶來以消費大規模的經濟增長但轉變如此之快的原因除了官僚的執行能力,還有以小資產階級為主的民族主義化敘事盲目的相信了提供的統計數據。
“統計數字的精妙之處在于,提供統計數據的人只需要人為的加工一下,就可以讓觀眾看到他想讓你看的數據,隱藏他想隱藏的數據,從而牽著你的鼻子,讓你相信他是客觀正確的。”
然而根據實際數據分析
近年中國流感發病率最高為253人/10萬人(新加坡奧米克戎為34%,這個定義不夠嚴謹,但夠用了),死亡率最高為0.0193/10萬人(新加坡奧秘克戎為45人/10萬人),按絕對人數算,2019年死了269人,同期武漢疫情死了5000多人。
網上還有信息說根據其他標準估算,中國流感超額死亡應該是8.8萬人,中國的算法和國際不接軌。——好吧,就算我們和國際接軌,14億人一年流感死8.8萬人吧,美國3億人口三年死了100萬,現在干脆不統計了對吧?按照新加坡545萬人,10個月死亡845人計算,中國14億人,要死亡21萬人。
新冠到底是不是大號流感,這不是很清楚嗎???
這還僅僅是死亡。按照新加坡的數據,發病率接近三分之一,和流感的10萬人發病253人一樣嗎?就算是流感,每個流感季的醫院是不是人滿為患?兒科通宵排隊都沒見過是吧?
既然號稱“病毒毒性減輕”“重癥率降低”,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同樣基數下的死亡人數,代表著更大額的輕癥和重癥呢?這些有著癥狀的人要不要去醫院呢?是不是只有死去的人才會有資格去醫院呢?醫院有沒有被擠兌呢?
在固定總人口下,不看感染率,總感染人數,不看絕對死亡人數,不看確診人數,不看人們去醫院的需求,不看醫療擠兌,只看死亡率。但凡有點邏輯的人都不會這樣做。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