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3-13 13:47:43
當前生態問題的主要表現:隨著全球范圍工業化的推進,環境惡化問題日益嚴重,例如二氧化碳的排放引發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水資源的污染使得淡水短缺、臭氧層的破壞直接威脅到人類生存、森林的過度砍伐直接影響到全球的生態平衡等。這些環境問題不僅是生態問題,也是現代社會面臨的重大經濟和社會問題。
當今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及應對方式:(1)共同問題:戰爭問題、人口問題、恐怖主義問題、生態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毒品蔓延、核武器擴散、重大自然災害、疾病等;(2)應對方式:加強國際合作,各國要共同努力,共同應對。堅持可持續發展思想,加強環保投資,開發新能源;各國加強反恐合作,加大反恐力度;采用協商和對話的手段解決矛盾沖突;發揮聯合國的積極作用;維護世界和平,反對戰爭,共同發展;加快科技發展,提高應對重大自然災難能力等。
7. 新冠肺炎疫情下凸顯黨的堅強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到目前為止,我們應對疫情的斗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中國政府采取的措施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同,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緊急項目執行主任邁克爾·瑞安2月18日表示,中國目前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所采取的“戰略和戰術手段”都是正確的,期待所有國家都能采取基于事實的公共衛生措施。而反觀國際社會上一些國家和地區,在面對疫情時放任自流,導致疫情的惡化,這從反面證明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能夠克服一切困難取得斗爭的勝利,這也充分體現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歷史相關考點:結合20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一百周年的周年時事熱點,聯系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論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主要考點包括:(1)中國近代史上的近代化探索說明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2)在中國近代史上,面對各種重大危機時,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動員人民力量,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3)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成就。
8. 新冠疫情肺炎疫情下的武漢歷史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地區就是武漢,在近現代史上,武漢地區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歷史相關考點:中國近現代史上武漢的相關知識
1858年的《天津條約》規定開放漢口為通商口岸,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長江中下游地區,武漢地區的近代化開始起步。
洋務運動時期,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這是中國第一個近代化鋼鐵廠。武漢地區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一個重要中心。
1911年的武昌起義標志著辛亥革命的爆發。
中國共產黨誕生后,領導了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將第一次全國工人運動高潮推向頂峰。但由于帝國主義和直系軍閥吳佩孚的鎮壓而失敗。此后,全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
1926年開始的北伐戰爭中,北伐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攻克汀泗橋和賀勝橋,占領武昌,吳佩孚的主力被消滅。之后,廣州國民政府遷到武漢,武漢成為國民大革命的中心。
1927年7月,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標志著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全面破裂。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八七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在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
抗日戰爭期間,1938年6月,日軍進攻武漢。中國軍隊在武漢保衛戰中利用大別山、鄱陽湖和長江兩岸有利地形,打擊敵人。在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取得萬家嶺大捷,擊斃日軍3000余人。武漢會戰使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新中國成立后,在一五計劃期間,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意義在于連接了長江南北交通;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建成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
相關推薦:點擊查看更多知識點
新初三快掃碼關注
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學習技巧,學科知識點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