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3-09 14:23:31
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集體勞作
兩漢時期:鐵器牛耕成為主要耕作方式,以家庭為單位,小農經濟模式運用
隋唐時期:曲轅犁是耕作技術發展的典例
2、生產工具:石器(遠古居民)→青銅工具(商朝、西周)→鐵犁、牛耕:春秋時期開始使用,戰國時期廣泛使用,使土地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曲轅犁、筒車:唐朝
3、水利工程:大禹治水→都江堰:戰國時期李冰修建,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獲得“天府之國”之稱→靈渠(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江南運河、秦渠:秦朝→隋朝大運河(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會通河和通惠河(京杭大運河):元朝。促進了我國農業發展,經濟的交流與發展
4、主要農作物:
(1)最早種植水稻——河姆渡原始居民;
(2)最早種粟和蔬菜——半坡原始居民;
(3)從西域引進葡萄、石榴、胡麻、胡蘿卜等農作物——漢代絲綢之路;
(4)北宋引進占城稻,南宋時太湖流域成為全國重要的糧倉;
(5)明代引進玉米、甘薯等高糧食產物,引進馬鈴薯、花生等
5、農學巨著:
(1)《齊民要術》:北朝農學家賈思勰著,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
(2)《天工開物》: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總結了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是“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二、手工業
1、青銅鑄造業:
(1)原始社會末期產生;夏朝種類逐漸增多;商朝時是燦爛時期;西周種類更加豐富;
(2)代表:司母戊鼎: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四羊方尊
2、絲織業:
①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的絲織品運到歐洲,絲織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②北宋時,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蜀地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
③明清時期,絲織業空前發展,蘇州、杭州、南京成為著名的絲織中心,明朝后期在江南地區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資本主義萌芽;
3、棉紡織業:宋代時從海南島興起,元朝時棉紡織業發達,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松江是元、明兩代的紡織重心
4、制瓷業:
(1)唐朝:唐三彩、越窯青瓷、邢窯白瓷;
(2)北宋:景德鎮成為著名的瓷都,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制瓷業重心(
3)明朝制瓷工藝更加高超:景德鎮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
5、造船業:
(1)宋朝的造船業居當時世界首位,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
(2)北宋時,指南針制成并開始應用于航海事業,南宋時廣泛應用于航海;
(3)明朝鄭和下西洋,航海規模大、路程遠,顯示出了明朝造船業的發達
6、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點
①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水平長期領先于世界
②古代手工業大致可以分為官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和私營手工業
③官營手工業主要面向皇室和貴族,基本上不屬于商品生產
④家庭手工業和小農經濟緊密結合,構成了中國穩固的自然經濟形態
⑤私營手工業集中于城鎮,在明清時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私營手工業始終未能擺脫封建制度的阻礙發展成為工場手工業的水平
三、商業
1.戰國時措施
商鞅變法:統一度量衡。
2.秦朝時措施
(1)統一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2)統一度量衡:以秦制為基礎,統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國家統一監制。(3)車同軌: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
3.西漢
(1)措施
漢武帝:a.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b.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鹽鐵經營權收歸國有,實行鹽鐵官營、專賣。c.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
(2)商業發展表現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
4.隋朝時措施
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
5.唐朝時商業發展表現
(1)商業十分繁榮,水陸交通發達,貿易往來頻繁。
(2)出現繁華的大都市。長安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
6.兩宋時商業發展表現
商業的繁榮超過了前代。
(1)商業城市:開封和杭州,其人口多達百萬。
(2)海外貿易繁榮: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
(3)北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7.元朝時商業發展表現
元大都是當時北方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8.明朝時商業發展表現
明朝的商品經濟相當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還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商業城市;出現了有名的商幫,如晉商、徽商。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