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9-06-15 16:54:00
構思
構思對于每一個詩人、每篇作品來說都絕對必要的,只是因其技巧的精粗,造成了作品的優劣,對此謝冕有一段話說得形象而在理,“超凡的構思可能造成華美的殿堂,平庸的構思只能產生千篇一律的火柴盒。這種“超凡”是指新穎、獨特和深刻,是一種艱苦而富有創造性的勞動。
其一是:平中見奇。就是說詩人要有洞幽擦微的感受與目光,在常人焉不察的平凡事物中去發現和挖掘那些新奇閃光的東西。
其二是“同中尋異”。就是說處理其相同相似的題材時要尋求“不同”,要有人們意想不到的自己的發現。本來詩人在藝術構思中,用想象去補充,增添他所創新的甚至是幻想的結構來重組感情映象與記憶表象。由于有此增添和創造,題材到了不同詩人那里就會發生某種“質變”而出現審美意象物化成形象時的差異性。詩人的責任正在于這種發現,增添創造。
其三是:“由表及里”。就是說在抓到有意義的題材時,不要只滿足于淺嘗輒止,而是要往深處開掘,以揭示更內在的東西。我們有些詩作,往往還套用一種“色點密集表現法”,以為詩的豐富和華彩只是各種表色的集合和相加,不去深入一步透視蘊藏其間的搏動著的有機的雜多化,這樣,我們就得考慮抓到了題材,不馬上“帶熱地”使用,而是想深、想通以后,真正找到了突破口才運思謀篇,寫出新意來。
四是:“獨辟蹊徑”。在別人尚未注意的地點,善于敏感銳地感受新生事物的潛滋暗長,開拓我們的想象域,包括提煉出深刻獨到的真知灼見,藝術手段和藝術情感上戛戛獨選的運用。
六、意語言貧乏
寫詩,不論壯物抒情、言志,詩人對世界的體察和對心靈的揭示無一不是通過語言傳遞和顯現的,很多學詩的人,并沒有認識到語言在詩中的地位,他們很隨便地、漫不經心地使用語言。
在語言運用上,常見的有兩面三種通病,一種是大量撿拾現成的、陳舊的、乏味的詞匯、詞組或句子,另一種是扭捏作態、濫用詞藻、搞出許多“學生腔”來。
先說前一種,此種是語言貧乏,心中無詞,他們的表現是思想上的懶漢,愛坐享其成,以寫雨為例子,他們總喜歡用“淋淋瀝瀝、淅淅瀝瀝“這樣陳舊的象聲詞,真不明白,離開了這種原本就讓人很難體味出是什么聲音的詞,就不可能有什么辦法告訴人們下雨了嗎?他們的不幸,恰恰相反在于忘記了詩人的義務和要把對雨的感受生動細膩地用高爾基說過的那種“幾乎是肉體可以感觸到的語言藝術表現出來”。我想到一位詩人寫雨的詩句與之對比一下,不僅可以和“淅淅瀝瀝”之類作個對比,而且是希望有志者從詩中悟出一些寫詩(當然包括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的奧秘。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