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8-05-01 14:19:27
☆關于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階段性特點
兩次鴉片戰爭時期,西方列強尚處于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其經濟侵略是以商品輸出為主,即著眼于推銷商品和掠奪原料,19世紀70年代以后,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侵略方式逐步轉向以資本輸出為主,侵略目的轉為爭奪并獨占投資場所。表現在謀求侵略權益上,早期主要是強開通商口岸,設租界。而后期轉變為謀取資本輸出特權。劃分勢力范圍,強占租借地。其中《中法新約》較早顯現出這種變化,即法國要求獲得在中國廣西和云南的筑路權。到《馬關條約》表現:更為明顯直接要求在中國通商口岸辦工廠和大片割地,體現了列強資本輸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以至迅速刺激和引發了瓜分狂潮。另外,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又不能截然分開,在四五十年代商品輸出階段,已有早期的資本輸出,只是以商品輸出為主,資本輸出為商品輸出服務,如沿海的外資工廠,把收來的棉花、茶葉、蠶繭等加工之后運回本國,既減少消耗,又增加效益。而19世紀末以資本輸出為主階段,商品輸出也仍然存在。
☆關于租界、租借地
租界是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國家強迫半殖民地國家在其通商口岸或城市劃出作為外僑居住和貿易的一定區域,作為其進一步侵略該國的據點,上海英租界是中國境內第一個租界。“租借地”是帝國主義國家強迫半殖民地國家將其劃定經濟手段控制某國的一定區域,不許別國插足的特殊區域,是向殖民地發展的過渡形式。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