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7-01-12 17:41:22
這時,我想起了可染同志的《杏花春雨江南》……
但是,接著,“畫山”在望了。陡峭的石壁,直立在岸邊,由于千百萬年風雨的剝蝕,巖石輪廓分明地現出許多層次,就象無數山峰重疊起來壓在一起。這些輪廓的線條,層次的明暗,色彩的變化,使人們把它想象成為九匹駿馬,所以畫山又稱“畫山九馬圖”。九匹駿馬,矗立在漓江岸邊的石壁上,或立或臥,或仰或俯,或奔騰跳躍,或臨江漫飲,看上去確是極為生動的。但是,可染同志的那幅《桂林畫山側影》,同時在我記憶里復活起來,而且是更為生動地在我面前出現了。
畫的篇幅不大,而且是全不著色的白描。整個畫面,幾乎全被兀立的山巖占滿了,只在畫面下部不到五分之一的位置,有一排樹木蔥蘢的村舍,村前田塍上,有一個牽牛的人走來。但這些都不是畫的主體,也不引起觀者的特別的注意。而一下子就吸引了觀者的,正是那滿紙兀立的山巖。山巖象挨次騰起的海上驚濤,一浪高過一浪,層層疊豎,前呼后擁,陡直地升高上去,升高上去,直到頂部接近天空的地方,才分出畫山九峰的峰巒來,而山巖石壁,直如斧劈斬一樣,棱嶒峻峭,粗澀的石灰巖質,仿佛伸手就能觸到。于是整個畫山,現出一種雄奇峻拔、咄咄逼人的氣勢。這時,在我面前,畫山仿佛脫離開周圍的山而凸現出來,活動起來,變成了一個有生命,有血肉,有思想和情感的物體。自然存在的山,和藝術創作的山,竟分不出界限,融為一體。
但是,這只是一剎那間事。等到畫山過去,印象消逝,在我記憶里,便只剩下一種雄奇的意境,奮發的情思了。……
坐在船頭,我木然地沉思著,并且象是有所領悟地想到:人的勞動,人的精神的創造,是這樣神奇!它象是在人和自然之間,搭起了一座神話中的橋梁;又象是一門神話中的金鑰匙,打開了神仙洞府的門。人們通過這橋梁,走進這洞門,才看清了自然的底蘊,自然的靈魂。
桂林山水,從地質學的觀點看來,不過是一種“喀斯特”現象:石灰巖的炭酸鈣質,長期為水溶解,而形成“溶洞”地區。除桂林外,云南的石林,也是地質上所謂的“喀斯特最發育”的地區。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它們本身原無所謂美丑。它些山水的美,和有些山水的不美,或不夠美,原是人在社會生活中,長期觀察和比較的結果。而這美丑的觀念,正是人對自然界施加勞動和意識作用的產物。人對自然的這種勞動和意識作用,已經是歷史形成了,自然美也就成為了一種獨立的客觀存在。并且,在不同的時代和階級,不斷地改變著人對自然美的觀點,而使得人對自然的認識,日益深刻和豐富起來。
山水畫作為一種藝術,從古以來就成為了幫助人們認識自然,欣賞自然美,進而幫助人們“按照美的法則”,改造自然的一種手段。和所有的藝術一樣,它的力量是建筑的對自然的深刻觀察深刻,而且描寫具體;因而看起來真實而且有力。結果,就使你從對山水的具體感受中,不知不覺進入了畫家所創造的精神境界。無論是雄偉,無論是壯麗,無論是種種可以使你對祖國山河油然而生的愛戀情緒。這時,你會感覺到,你的愛國主義是具體的,有力量的,是飽和著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在內的激昂奮發的情緒。于是,畫家的勞動,也就在這時得到了報償。
可染同志近年來畫了不少寫生作品,他把自己這種創作方法叫做“對景創傷”。在這些作品中,當然沒有憑空虛構,但也沒有臨摹自然。他總是描寫一個具體對象,并且把所描寫的對象放在一個具體刻畫中,去表現對象的精神世界。這樣,就在這些叫做“寫生”的作品中,產生了那種人人可以看得見,感覺到的祖國河山具體而又普遍的典型性格。
也許正是在這一點土吧,《桂林畫山側影》成功了。它透過對桂林的石炭巖質的真實而大膽的刻畫,表現了桂林山水的精神面貌。因而對觀眾,對我,產生一種能以根據自身經驗去進一步認識生活的藝術的力量。
1962年4月,桂林
摘自:《人民文學》1962年7月號
相關推薦:現代文閱讀中考語文經典現代文選讀匯總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