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6-12-14 15:48:30
“哦!增產了這么多糧食。”
“合作化了,勞動力分配得好,青年人生產勁頭大,新式農具樣樣都有,牲畜又強壯,不干不早,土地又肥,怎么會不多打糧食。”他笑嘻嘻地說著。另一個姓楊的農民接著說:
“水多了,就能增產糧食。河套種地,就是‘不澆不長’,這幾年可夠澆啦。”
“不澆不長”,這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下午一時半,車抵內蒙古河套行政區人民委員會所在地陜壩。我一想明天是星期日,后天又是國慶節,一連要放二日假,于是決定趁下午還有幾個小時,去訪問人民委員會水利局的陳靖邦工程師。經電話聯系,知道他到鐵道部第三工程局去開會了,為了研究包蘭鐵路通過河套地區、水利工程應如何配合的問題。
次日,我不顧侵占陳工程師假日的休息時間,徑去訪問,走進他的辦公室,他和三四個同事正伏在桌上工作。
“星期日都不休息!”我敬慕地說。
他露出微笑,招待我坐下,一面平靜地說:“人少,不干完不成任務。”
我說明了來意,并提了些關于水的問題。他沉思片刻說:
“讓我準備一下,明天再談行嗎?”
國慶節下午一時半,在工程師辦公室里,他鋪開一張“河套地形略圖”,和我談水利是河套地區農業增產的重要保證,這個有關國民經濟的問題。
我一眼望見藍圖,感到河套恰似半片橢圓形的網狀脈綠葉,西部解放閘(原名黃楊閘)的引水渠道是葉柄,東部西山嘴是葉尖,黃河北岸是綠葉的主脈,五加河畔的狼山南麓恰像雙鋸齒狀的葉緣,十大干渠是綠葉的側脈,千百條支渠有如綠葉的支脈。真是渠道錯雜,阡陌縱橫。
“昨天你問到河套‘不澆不長’的歷史原因,據我了解是由于自然條件決定的。歷史上的河套就有許多天然渠道,人們是在看見了水,才想起耕種的。”他撫摸著藍圖說。
“河套位處高原,雨量稀少,年降雨量只有200至300公厘,都集中在七八月間,蒸發量卻很大,年平均量到過二千多公厘。如果不引黃河的水澆地,莊稼很難種。這就需要很好的利用黃河水利這個優越條件,也是我們要保證不斷發展河套農業的重要任務。
“但是,問題很多,反動政府留下的管理機構要整頓改組,渠道大部分淤塞,灌溉能力還不能很好地適應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