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匿名 2009-09-25 10:16:49
兒子5歲時從外面挖回一棵小桃樹,在我的指導下栽進一個小花盆。從此,兒子逢人就說:將來到我們家吃桃子。
給桃樹澆水,成了兒子每天必修的“功課”,有時一天要澆好幾遍。我以養花之道教導兒子,因此,小桃樹與我養的那些花卉一起茁壯成長。
看著自己的“作品”,兒子對未來充滿無限的希望和向往,但是,我對花盆里生長的桃樹并不抱有什么希望。我小時候也把許多果樹苗栽種在自家院子的角角落落,結局不是被豬拱了就是被雞刨了,僥幸活下來一棵,又被大人砍掉了。從小到大,我不但沒有一棵屬于自己的果樹,就連一棵生長綠葉的樹也沒留下,不是我沒有參天的愿望,實在是沒有一寸屬于我自己的土地。長大以后,我不得不把參天的愿望移植在盆景中,在陽臺上修剪和澆灌我的童年夢。
兩年以后,小桃樹有了個不錯的樹形。我沒有征得兒子的同意,便把小桃樹嫁接成了梅花。
又過了兩年,梅樹成形了,凌寒綻放了一樹灼灼的紅花。我有些得意地向兒子夸耀,兒子卻有些悵然若失地說:“要是我的小桃樹還在,也該結桃了。”
每當我欣賞著自己的得意之作,兒子悵然若失的神情總是在我腦子里揮之不去。
又過了幾年,兒子已不再提及他的小桃樹,我心中的歉意也漸漸消失。
兒子上高一了,偶爾看到兒子寫的一篇作文《永久的遺憾》,我心中的那根神經被徹底觸疼了。兒子在作文中由童年時的小桃樹的結局進一步聯想說:“我們這一代人,是沒有童年的一代。我們的童年,全被家教和功課替代了。家長像嫁接梅花一樣,把他們的意志全都嫁接給我們,我們沒有了童年,這是不是永久的遺憾?”
“這是不是永久的遺憾?”像錐子一般刺痛了我的心。
深思我們的教育,從家長到學校到社會,都無一例外地在做拔苗助長的努力。問題的關鍵是,一個被剝奪了天性的人,將來是否還有自主創新能力,一個缺乏童年資源的人生,是否還算是完美的人生?
童年是人生的造夢階段,許多人生夢想都萌芽于童年階段,人生的輝煌,只不過是撿拾那些夢想的過程。童年是人生的起始階段,是保留和挖掘與生俱來的潛質的關鍵時期。
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每個兒童都是天才,是我們沒有創造生長天才的氛圍才使他們成為平常的人。就像每一棵樹都有參天的可能,只是我們沒有把它栽種到合適的土壤上。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